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我们的1945│张军:“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

发布人:市直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5-08-26 16:30:54 来源:北京市直机关工委 文字缩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史,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论从史出、鉴往知来,抗战亲历者无疑是最为宝贵的史料来源。让我们仔细聆听市直机关抗战离休干部的那些故事,感悟民族脊梁的力量,礼赞英雄主义的情怀,激荡保卫家国的热血,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征途。

1513347859.jpg

1940年,为了提高抗日救国青年的文化水平,晋西北第一中学成立,这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市卫健委北京世纪坛医院离休干部张军的父亲当时是晋西北行政公署干部,张军作为家里的大女儿,七八岁就被送到学校,编入预备班学习。学校里,她年龄小,周围的哥哥姐姐都叫她“小毛头”。上学没多久,日军就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扫荡”。“日本鬼子的轰炸机总来轰炸,紧急号一响,校长、指导员就赶紧带着孩子们跑,躲进山洞里。”每次行军转移,后面同学的手要搭在前面同学的背包上,不能松开。行军需要坐船过黄河,“小毛头”被船夫招呼到牛肚子底下,给其他战友腾出更多空间。后来,老师发现她总是迷糊,便把她放进马驮的筐里,待她睡醒后再跟着部队走。“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现在,每看到电视剧有人骑马,张军会指着电视画面和女儿说。

随着抗战的深入,战地医院急需人手,张军被派去做卫生员,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因为被战友救过很多次,她想把这份“恩情”传递下去,部队前线在哪儿,她就跟到哪儿。当时,医疗条件简陋,战场上受伤的八路军战士都是村民自己出担架,经过一村又一村接力才抬到后方医院的。张军为伤员送水、换纱布,护送重伤员做手术。战斗激烈的时候,她一整天也不能休息。抗战胜利后,张军又参与了解放战争,继续做卫生员,后又前往军医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工作至离休。

岁月如梭,花名册上的名字一个个逝去,在世的同学和战友越来越少。“过一段时间,你来看我吗?”“好……你能来我太高兴了!”80多年过去,张军和今年102岁的董炳琨还保持着联络。当年的战地医院里,他们一个是医生,一个是卫生员,是救死扶伤的“黄金搭档”。如今,他们需要在子女的帮助下才能完成通话,经常是简单聊聊彼此的近况,很少提及抗战往事。“但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忘记那段历史,只是他们更希望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张军女儿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