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45│闫俊生:“党的恩情报答不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史,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论从史出、鉴往知来,抗战亲历者无疑是最为宝贵的史料来源。让我们仔细聆听市直机关抗战离休干部的那些故事,感悟民族脊梁的力量,礼赞英雄主义的情怀,激荡保卫家国的热血,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征途。
1945年夏末,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市卫健委北京世纪坛医院离休干部闫俊生出生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方太口村瞬间沸腾了,全村男女老少都高兴坏了,他们盼望胜利这一天太久了!阜平县当时是晋察冀边区的革命根据地,闫俊生从小受到家庭熏陶:她的妈妈是抗日积极分子,三舅是县游击大队成员,大哥是党的地下工作者。别看闫俊生那会儿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加入了儿童团,帮着站岗放哨、查路条、查特务、送密信,还曾背着裹了小脚的妈妈过河去边区政府开秘密会议,领取任务回村布置。闫俊生干活积极主动,当上了儿童团团长,还渐渐成为母亲的“接班人”——替她去边区政府开会,带着儿童团团员们操心着村里的事儿。闫俊生认真检查村里各家各户做好的被服、军衣、军鞋,有些军衣拆开后发现里面根本没有棉花,塞的都是柳絮、杨树毛等替代品,“那会儿太穷了,很多人家里根本拿不出棉花。”她就把符合要求的挑出来,保证给前线战士的是最好的。敌机三天两头来轰炸,“飞机抖落抖落翅膀,就‘下蛋’了,掉下来的炸弹像现在医院的氧气瓶。”闫俊生至今都忘不了当年从敌机轰炸下死里逃生的经历。16岁那年,闫俊生当上了村妇救会主任,虽然没有上抗战前线,但她活跃在后方,还去医院帮忙救助伤员。她曾在演出队学习打霸王鞭、唱歌、跳舞,到处演出鼓舞士气。也是在这一年,闫俊生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村干部张茂泽是她的入党介绍人,她到现在都能脱口而出这个名字。那会儿,家里穷得就剩下饼和咸菜了,但闫俊生把卖鸡蛋的钱存下来全交了党费。
1947年6月,闫俊生加入解放军十九兵团成为一名女战士,跟着部队去过西安、平遥、兰州、张家口等多地,护士、文书、收发员她都干过,哪里需要,她就去哪里。如今,老人家中陈设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每一枚纪念章的背后,都有老人珍贵且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