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45│杨忠:“参加革命,我如同获得了新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史,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论从史出、鉴往知来,抗战亲历者无疑是最为宝贵的史料来源。让我们仔细聆听市直机关抗战离休干部的那些故事,感悟民族脊梁的力量,礼赞英雄主义的情怀,激荡保卫家国的热血,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征途。
市卫生健康委北京世纪坛医院的离休干部杨忠1927年出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穷苦家庭,19口人只有9亩地,家里有3个女孩。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战略相持阶段,杨忠目睹鬼子进村砸门、砸东西,烧杀抢掠,心中既忧愤又迷茫,不知道前途出路何在。1941年,八路军进村做宣传,让杨忠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参加革命,我如同获得了新生。”此前杨忠没怎么上过学,只有小学二年级的文化水平,被安排去抗大学习。1942年,鬼子频繁“扫荡”,杨忠转移到女中学习,后又被疏散到蓬莱县小学,条件更为艰苦。“晚上只能睡在山洞里,麦秸垫在地上,虱子、跳蚤、臭虫都在里面,被咬出脓疥……”就这样,坚持了两年时间,终于度过了抗战最艰难的阶段。1945年5月,杨忠被分配到黄县一区武装部,做妇女民兵工作,白天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开会向老百姓宣传抗日道理,组织妇女识字。“主要工作是到村里宣传抗战,介绍抗战的情况。我们的根据地也不固定,经常要转移,工作多半是晚上做,非常辛苦,但是大家的心情非常愉快。”因为,胜利的曙光此时已经照亮了中国。那一年,杨忠18岁。不久,抗战胜利了,杨忠和同志们在欢庆胜利的同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时接收了很多日本俘虏伤员,老百姓恨得想打他们,我们就跟大家讲政策,要优待俘虏。” 1946年5月30日,杨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她辗转北海军区、辽北军区、四野特种兵、东北炮兵机要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杨忠先后在沈阳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科学情报所、北京电工厂等单位工作,1971年9月调至北京铁路总院。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杨忠戴上勋章,再唱战歌,老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她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大家都应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