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星期二

从生活细节中感受陈云同志的优良作风

发布人:市直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5-06-30 15:25:18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字缩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人的修养和作风往往体现于日常生活细节。陈云同志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在衣食住行生活细节方面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彰显出崇高的精神风范,树立起共产党人加强作风建设的不朽丰碑。

衣之朴素

陈云同志参加革命几十年,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穿衣风格。他平时都是穿布衣布鞋,只有在参加外事活动时才穿毛料中山装。年复一年,仅有的两套中山装变薄发软,他也舍不得更换。

陈云同志衣着十分简朴,毛裤、毛衣、秋衣等补丁摞补丁。他有一件棉背心,一直穿了近40年,上面补丁密密麻麻,足足有32个。他的毛裤是1961年买的,一直穿到去世,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建议他换条新的,他都没有同意,说毛裤穿在里面,补一补没关系。还有一年夏天,陈云同志和小儿子陈方坐在一起聊天。天气很热,汗流浃背的陈云同志让陈方拿一件干净的背心来。陈方把父亲换下的旧背心拿到椅背上晾,发现上面已有破洞。陈方建议给他买一件新的,陈云同志摇头说:“这个能凑合穿就凑合穿,背心穿在里面也看不出来,不用换新的,最多补补就行了。”

陈云同志自己穿衣很简朴,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总是要求子女们与群众打成一片。1968年,他的二女儿陈伟华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山区当老师。去的时候,陈云同志特意嘱咐陈伟华,到农村不要穿皮鞋,因为农民的生活都很艰苦,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对家人的严格要求,深深影响了家风。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我们的儿女、孙子辈,在学校里别人看不出他们是干部子弟,他们比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要朴素。”

食之清寡

陈云同志经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日三餐,在维持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也能折射出人的道德操守。陈云同志参加革命几十年,向来爱惜物力,节约粮食,一直保持着粗茶淡饭的饮食习惯。

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看到有人吃饭要许多菜,吃不完就扔掉,对此感到痛心。在一次群众大会上,他严厉批评这种现象,说“吃饭要照镜子”,即不仅要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面对干净明亮的瓷盘子,就像照镜子一样。陈云同志正是这么做的,他从不浪费粮食,每次吃完饭,碗里不留一粒米,盘底的剩汤也要喝掉。

三年困难时期,陈云同志带头不吃肉、蛋,他工作繁重,经常忙碌到深夜。秘书看他身体日益消瘦,就同医生商量,是不是中餐单独炒一小盘肉菜给他。陈云同志听后说,他现在比在延安吃得好多了,不必单独炒菜。工作人员只好作罢。陈云同志的食谱都是普通菜肴,即使是逢年过节和过生日也不改变,西红柿炒鸡蛋对他来说已经是好菜了。出差到外地时,当地要给他做些高级菜吃,他都婉言谢绝。连他的厨师都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几样普通的家常菜,他做菜的技术总提高不了。

1986年5月,上海市委办公厅通知宝钢,时任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要到宝钢视察。在进行具体安排时,工作人员发现,根据行程,视察要到中午才能结束,在哪里吃午饭就成了问题。如果回市区,时间太晚;如果在宝钢用餐,怎么吃、吃什么也是一个问题。向陈云同志汇报后,他说:在宝钢吃饭,怎么吃法,照我的吃法,他们吃不饱,照他们的吃法,我吃不消,还是回来吃吧,晚一点不要紧。这件小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陈云同志对自己严格要求、充分考虑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

住之简约

陈云同志投身革命之后,在住房待遇方面严格自律,为后人留下了意蕴隽永的光辉篇章。

1949年5月,陈云同志从东北调到中央工作,一家人在西城区北长街的一处老宅子里住了30年。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机关行政部门提出翻修一下,陈云同志坚决不同意。他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陈云同志办公室的墙上被震出一道长长的裂缝,技术人员检查后发现整个房屋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提出把老房拆掉重建。陈云同志仍然不同意,他说:“虽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这样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会脱离群众,影响不好。”后来管理部门就在他的办公室用钢管搭了一个防地震的架子,上面铺着厚木板,他就坐在这个钢架里办公。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云同志被迫离开北京到江西“蹲点”。他在江西的居住条件很差,当地冬季寒冷,江西方面给他的住处安装了暖气,但由于房子密封性不好,室内温度仍然很低。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里,陈云同志几乎把所有工作之外的剩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专心致志地思考着有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广阔胸襟。

陈云同志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担任重要职务。由于身边的工作人员增加了,原有住房不够用,经有关部门再三建议,他才搬进中南海居住。住房条件改善了,但俭朴的风格始终没有改变。陈云同志明确提出,房子不要再花钱重新装修,就按原样住。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客厅的窗帘太破旧,就趁他出差的时候换了新的。陈云同志回来发现后,立即要求把窗帘换回来。此后,直到他去世,房子依然维持着刚搬进来时的旧貌。

行之约己

陈云同志从旧社会走来,熟读古代典籍,革命足迹遍布半个中国,深知出行可能滋生的腐败,在这方面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

1948年沈阳解放以后,陈云同志乘坐的是一部比较旧的车,工作人员曾建议他换一辆新车,他不同意,对工作人员说:“我们现在的这部车,比哈尔滨时的那部好得多嘛……我来这里,先用好的,影响好吗?”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政府向我国领导人赠送轿车,陈云同志坚持将苏联赠送的轿车退回公家,仍然用自己的旧车。直到长春一汽生产出我国自己的“红旗”轿车时,他才更换了国产轿车。

陈云同志从来不让家属和子女用自己的公车。他担任中财委主任期间,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财委机关工作,本来可以搭乘他的汽车上下班,但于若木无论刮风下雨,从来都是自己骑自行车上班,没有搭过他的“便车”。陈云同志还特别交代,孩子上下学不许搞接送,不许搞特殊化,要让他们从小就像一般人家的子女一样学习和生活。

陈云同志身居高位,但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外出视察时,他从不坐专列。“不迎不送,不请不到”,是他定下的规矩。陈云同志晚年常在杭州休养。每次去杭州,都不准省市领导到机场或车站迎送,以免干扰当地的工作。有一次在杭州,一位领导没打招呼就过来看他。虽然人已经到了门口,陈云同志仍坚持让那位同志回去了。

陈云同志外出从不收礼,不吃请,几十年如一日。20世纪50年代末,陈云同志在郑州参加完会议后,省里负责接待的人员给他在的那节车厢里送了两三只鸡。他得知后十分生气,火车到下一站停车加煤加水时,他坚持让省里的同志把那几只鸡收回。

“衣食住行”都是生活小节,但从小节中能表明态度,展现品位,彰显风骨。陈云同志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慎独慎微的生活态度、淳朴高尚的生活品位、以身作则的生活风范,生动诠释出他良好的生活作风、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弘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破除特权思想、特权行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重塑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新征程上,我们要以“高山仰止”“见贤思齐”的态度更好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加强修养,升华境界,涵养作风,更好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