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市一中院立案庭干警为民司法典型案例摘记


市一中院立案庭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要求,紧密结合“窗口部门”的工作特点,探索形成多换位思考、多热心一点、多细致一些、多沟通一点的立审“四多”工作法。这一工作法实践5年来,在“案里案外”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法庭经常会收到感谢信,常常被“她们”的真情感动着、鼓励着...大家读着一封封感谢信,内心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们知道,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为他人解决了急难愁盼,也传递了司法温度,让大家笑得更甜。
故事一:化诉如春风暖人心
叮咚……你的12368有一条新消息!看到提示,孙法官立刻打开了系统查看提示。“孙法官非常有人情味,解决了案件中老大难的问题,给案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看着这条留言,孙法官的思绪再次回到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案子。
当初,翻阅案卷时,孙法官不禁疑惑,“董女士为什么要起诉自己的侄女?双方真正矛盾点到底在哪儿?”这是一起居住权纠纷的案件,上诉人是一位七旬老人,而被上诉人是她的亲侄女小董!
带着疑问,孙法官走访了董女士的邻居。“孙法官,老董真的很善良!小董还在襁褓之中便无人照料,还没出嫁的老董就承担起了养育的职责,一把屎一把尿将这孩子拉扯长大,直至她成家立业。案子里的房子是老董出资购买登记在她老父亲名下,老父亲心疼孙女临终前将房屋留给了小董,老董视小董为己出,也爽快地答应了。老董父亲去世后,老董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一直住在这个房子。后来,小董生母经常上门找麻烦要房子。老董本来身体就不好,这几次被闹得病情都加重了,前不久还做了手术。孙法官,老董对小董那可是比亲妈还亲啊,你们法院可得给她主持公道呀!”
“看来,董女士和小董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可能只是因为案外人的因素,不得已才起诉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居住权协议有效并主张办理居住权登记的。”孙法官琢磨着……“如何实质化解本案矛盾纠纷?”居住权是民法典新增的一项用益物权,是为了解决赡养、扶养等居住困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住有所居”。“这个案子好办,但矛盾不好化解!房子性质特殊无法过户,遗产未经析产,居住权协议效力可以解决,但居住权登记难以实现……”经过深入调查和多次沟通,孙法官团队确定了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不仅要从法律上理清,还要从根源上实质化解。
庭审当天,孙法官再次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细致释法析理,并对小董进行了思想教育。小董深感愧疚,当场手写承诺书保证不会在案涉房屋上为他人增设居住权,让姑姑(老董)踏踏实实使用房屋。最后,董女士撤回上诉,矛盾从根源上得到圆满化解。
案件办结后,孙法官团队收到了董女士寄来的手写感谢信,还亲自送来了一副锦旗,表扬孙法官团队“春风化诉暖人心”“尚法重情、厚德礼民”“智断难案,使无法可依的棘手案件圆满办结”“缓解了案件带来的伤害”……工整的字体,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有病在身的70多岁老人家所写。
上面这个场景,是立案庭快审法官孙沙沙日常工作的场景之一,也是快审法官们工作缩影之一。在立案工作方面,立案团队成员,每天不仅要办理各种案件的立案事宜,也要及时妥善处理一些应急事件,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故事二:暖心一刻
“哎呀,终于到了,这人老了,出趟门办个事,是真不容易呀!”两位70多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一边相互搀扶着走进立案大厅,一边大声地说着。
“慢点、慢点,不要着急,大娘,您是来立案的吗?”立案庭李法官看见两位老人后,急忙跑了过去,关切地问道。
“小姑娘,这个案子你得好好审一审,都好长时间了我这个钱也拿不到,我们这心里着急啊。”两位老人刚到立案窗口,就忙不迭地说到。
“您别着急,咱们先看一下材料,您先坐着歇会儿。”李法官耐心地答道。
大爷哆嗦着手从包里拿出一叠厚厚的材料递给李法官,李法官便逐页审查起来。
“我的眼镜呢?我得拿着这个判决书和他们说清楚。”老大爷对老大娘说道。
“我们这里有眼镜,大爷,您也别着急,您的材料呀,写的挺清楚的,我来帮您把立案需要的材料整理出来,您稍等一下,您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慢慢和我说。”
因案件年份较早且较复杂,李法官从成堆的材料中细致找出立案所需材料,帮助老人进行整理,结合案情进行耐心地释法明理,手把手帮助其填写立案登记表等材料......
在李法官耐心细致的协助下,两位老人顺利安全地完成了立案工作。临离开立案大厅时,两位老人还不停地和李法官说:“小姑娘,你真好,你的热心帮助好似火把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
没过几天,李法官收到了两位老人寄来的手写的感谢信。他们写道,“在申请立案时,李法官特别理解我们两位老人,让老年人有了暖心的一刻,感谢李法官的真诚付出和热心帮助”。其实,这样的助老扶幼场景,在立案大厅经常发生。
他们,不仅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努力把案件判“公”,把人心护“暖”,也积极投身社会开展志愿服务,运用“四多”工作法以专业和热心,为推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下面这个故事,是立案庭法官栗俊海在社区挂职期间服务居民的场景之一。
故事三:爽朗的笑声
“哈哈哈……清理了外来车辆,增加了车位,路也通畅了,我们回来有地停车再也不烦心了。”在不远处,刘大姐边笑边向社工们打着招呼。2024年5月1日起,石景山区太平路某社区在驻社区法官栗俊海等各方的协调下,有效缓解了小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停车难”衍生出的乱停车现象是这一老旧小区的“顽疾”。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小区更是因停车问题引发了不少矛盾。
“我不同意收费,你们先将那些‘僵尸车’都清理走,有地停车我就交钱。”面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小区停车问题,社区在栗法官的协助下,采用“法治+服务”模式,大力解决停车难问题。
社区工作人员和栗法官联合物业公司、居民志愿者等,通过实地摸排,清楚掌握了小区居民车辆和现有停车位、僵尸车等底数。召集产权单位、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多次召开民情议事会,共同协商最大限度挖掘停车资源,商讨停车管理办法,制定出一整套停车管理、车位优化的实施办法。经多方积极协调,因地制宜在小区道路侧面、篮球场外围等空余场地,分别施划停车位。依法清理僵尸车辆,进一步增加了停车位数量。安装停车管理必要的摄像头、广角镜、道闸等设备。协调物业增设保安巡逻岗人员,加强停车管理秩序,消除停车安全隐患,有效实现了“方便停车、有序停车”的目标。
“实行停车管理措施后,车辆停放秩序明显好了,咱家的车回来有地儿停了,出行心情也变好了,真不错呀!”在实行一段时间后,社区的停车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居民们纷纷拍手叫好。一天,居民王大爷来到社区说:“这次停车问题解决的不错呀,栗法官的大力协助就像一道光,照亮了居民们停车的夜路,像小栗这样的好同志,就要常住社区,协助咱们为大家多办好事,我们欢迎啊,哈哈……”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其实,立案庭栗俊海、刘婷等5位法官在社区工作期间,还乐此不疲地协助大家调解了许多如楼上漏水、噪音扰民、物业费纠纷等矛盾,也积极解答了如遗产继承、房屋居住权等问题的咨询。他们说:“在社区挂职工作,既能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情、增长才干,也能发挥专长,为居民朋友们解决一点法律方面的困惑,又为基层治理出点力,还是非常值得的!”近期,刘婷法官志愿服务社区居民的事迹还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相关社区也陆续给法庭寄来了感谢信。
立审“四多”工作法源于职责所系,成于党建引领,系于干警担当和群众支持。多换位思考,从理念意识层面,强调干警要始终树牢“如我在诉”理念,多站在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多热心一点,从工作态度层面,强调干警对待当事人要多点微笑、多点耐心、多帮他们一把,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孕等人员。多细致一些,从工作要求层面,强调干警要在每一个案件办理中、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做到专业敬业、精益求精。多沟通一点,从司法为民服务层面,强调干警要主动与当事人沟通,多倾听他们的声音,切实厘清每一个案件的真实情况。在立案环节,及时告知当事人注意事项,让他们不跑冤枉路、减少诉累。在审判环节,主动调解纷争,细心释法说理,让当事双方“红脸”争吵进法庭,心平气静地握手言和出法庭成为现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一个又一个案件的审判实践中,真正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