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直机关“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团宣讲故事分享(五)


编者按
7月25日至27日,北京市“强国复兴有我——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百姓宣讲调研汇讲暨骨干培训班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市直机关“强国复兴有我——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百姓宣讲团的5位宣讲员代表,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积极作为、顽强拼搏,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感人故事,展现了市直机关各行各业党员干部“讲政治、能扛活、有情怀”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将陆续刊发5位宣讲员代表的现场发言,供大家交流学习。
守护“奔跑者”
政策暖人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是尹为,来自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今天我想从一个故事说起——
大家还记得镜头里这位风尘仆仆的外卖小哥吗?对,他就是我们局劳动关系处的王林处长。但那天,他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众包骑手”。经过整整12小时没有休息的送餐,这位平日里沉稳的处长,累得瘫坐在马路边上,苦笑着说:“不拍了,太不容易了,我觉得很委屈”。这声“委屈”的背后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共同的期待:奔跑的路上,需要有人点亮一盏灯,撑一把伞,温暖一程风雨。而这,正是我们人社人最庄严的承诺!
今年年初,顺义区南法信镇的快递小哥调解服务站里,快递员小张和14位工友,围在调解员面前,眼神里满是迷茫和无助。“单位一句话,活儿就没了,工资也没结清,我们该咋办?”了解情况后,我们迅速联动快递公司调解组织,和企业代表、法律顾问面对面,讲情理、明法理。没几天,15人的工资纠纷成功调解,仲裁调解书置换到位,50多万的血汗钱,一分不少地回到了小哥们手上!小张们的遭遇,绝非个例。过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受损时,常常陷入“投诉无门、调解无路”的困境,如何破局?北京人社的答案是:建强“一站式”调解防护网,打通权益保障“最后一公里”。聚焦平台经济活跃、新业态劳动纠纷较多的地区或行业,构建市、区、乡镇(街)三级纵向贯通调解组织体系,做到大事、小事不出区。整合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职能建立一站式调解中心或拓展区仲裁院调解中心职能;依托乡镇(街)调解组织、基层服务站、“小哥驿站”等服务载体设立纠纷调解站点,做到大事、小事不出站。截止今年5月,北京市已建立13家区级一站式调解中心、45家解纷站点,累计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3100余件。
调解化解的是纠纷,但安全,才是奔跑者最深的渴望。外卖骑手、快递小哥风雨兼程,职业伤害风险如影随形,传统保障难以覆盖。为回应这项迫切的需求,我们创新推出职业伤害保障“三合一”经办模式,新就业形态人员遭遇事故后,只需通过平台企业APP提交一次待遇申请,就可实现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付全部办结。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平台企业做完政策宣传,一位身着破旧工服的外卖小哥在烈日下盯着宣传海报,见他迟迟不走,我们走过去,他猛地站起来,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宣传单,声音带着哭腔:“我兄弟送餐被车撞了,全身骨头断了好几处。他现在住院押金都交不起,这保险真能帮上忙?”我们当场打开他的手机,一步步教他如何通过平台APP的“一键报案”功能完成待遇申请,帮助伤者及时申请了职业伤害理赔,以前得等12个工作日的确认流程,这次5天就走完了,补偿款很快达到了伤者账户上。没过多久,那位小哥带着他兄弟,捧着一面锦旗来了。红绸子上“心系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尽心尽责保驾护航暖人心”这行字,被阳光照得格外耀眼。受伤的师傅拉着我们的手,眼泪直掉说:“这笔钱不仅救了我的命,更保住了我们全家的指望啊!”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1万名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保障范围,接受订单35亿单,8000多人次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待遇,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重拾的安稳与希望。
从局处长走流程,到“一中心多站点”调解组织体系建设,再到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这三件事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新时代的人社工作,如何让老百姓生活更踏实、更安心?答案就在每一次政策优化里,在每一项服务创新中!把每件民生“小事”,都当成“天大的事”就是我们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用脚步丈量服务的半径,让政策服务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个为生活打拼的日子!因为——您的笑容,就是我们最想守护的“北京温度”!也是我们最想托起的“民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