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六链五群”催生协同发展新动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2 10:09:51

7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黄淮实验室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5)——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研究》。

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布局落地见效,三地协同布局新质生产力,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京津冀大力发展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六大产业链(“六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建立跨区域“链长制”,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优链,打造新的经济支柱。北京加速推进燕东集成电路生产线、小米汽车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以及全球首个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2024年,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特色产业链集聚效应凸显,航空航天、车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产业链增加值分别增长26.0%、22.4%、21.4%和14.6%。河北借助资源、应用场景等优势,促成阿里张北大数据、京车造车基地等项目成功落地并投产。

二是京津冀围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五大产业集群(“五群”),全力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截至2024年,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保定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已成功迈进“国家队”,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在全国占比均超20%。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网络安全)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的50%以上,对国产四大CPU发展路线中的三种实现全面覆盖,与麒麟、统信两大国产操作系统全面适配,并实现上百万款软件产品的兼容。凭借预测预警、防控防护等领域的突出优势,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中的高端防护装备、特种机器人等产品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随着“六链五群”进程的加速推进,京津冀三地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与有效衔接,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如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4∶2∶2”利益共享模式、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跨区域监管创新模式、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飞地”经济实践、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的共建共享探索等。京津冀三地产业链群发展态势良好,重点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催生协同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