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机关创建之⑤:市发展改革委 建设一流模范机关 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北京市直机关工委 2023-10-09 17:28:13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作出重要指示。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市直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工作,多次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8月,市直机关工委制定《关于在市直机关创建模范机关的意见》,作出部暑安排。2023年4月印发《关于开展市直机关创建模范机关专项调研督查的工作方案》,开展调研督查。市直机关各单位高度重视,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措施,创新工作载体,健全工作机制,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模范机关建设,以模范机关创建促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现刊发部分单位工作做法,供大家学习互鉴。
市发展改革委高度重视模范机关创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尹力书记对我委提出的“打造一流模范机关”重要指示精神,结合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模范机关建设和发展改革各项任务落实,以模范机关创建促进党的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争做业绩过硬的模范。具体体现为“六个新”。
一是持续强化创新和产业补链强链,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制定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形成26条任务100条具体措施,更加自觉把首都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加速构筑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二是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全球主要创新高地取得新突破。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发挥首都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推动建强建优战略科技力量,深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构建科技企业全周期支持与服务体系,持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共享重大创新载体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壮大一批示范引领型科技创新企业雁阵,落地一批支撑全面创新的改革举措,努力推动北京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
三是积极发展高精尖产业,率先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把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注重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夯实先进数字基础设施,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落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引领发展,推动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应用力度,巩固扩大金融业发展优势,推动专业服务业优化升级,加快实施“两业融合”。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9180.5亿元、同比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四是协调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投资和消费不断涌现新亮点。着力推动消费“上台阶、提质量”,落实国家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更好发挥北京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国际消费以及文旅体、康养、会展等服务消费方面的优势,加快打造“双枢纽”国际消费桥头堡和消费新地标,建设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体系,持续提升消费供给质量。上半年,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9.4%,比一季度提高6.6个百分点。其中,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05.4亿元,增长4.5%,市场消费进一步回暖。着力推动投资“稳规模、优结构”,打好投资调度、要素保障、项目储备、投融资改革“组合拳”。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3.6%、高于国家9.8个百分点。
五是不断加大改革攻坚和扩大开放的深度广度,加快“两区”建设迸发新活力。用足中央赋予北京的“两区”“三平台”、北京证券交易所等资源优势,加强改革开放政策系统性集成,推动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实施高水平开放园区载体功能提升行动,推动“三平台”等国际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上半年新增“两区”入库项目7035个,全市实际利用外资99亿美元。继续深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力塑造“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一业一证”场景中25个行业已在“首都之窗”“一业一证”专区上线,40余个场景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50个“6+4”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场景中36个场景完成“一业一册”“一业一单”编制。
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民生保障和城市治理能力新水平。着力提升生活品质。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新增轨道交通建设里程约160.5公里,全市公交线网增加覆盖68.2公里。优化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建立多层次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做好“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基本思路,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开展三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联审实施,科学布局“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