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945│南国兴:“给侵略者一次迎头痛击”
北京市直机关工委 2025-08-14 15:34:4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史,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论从史出、鉴往知来,抗战亲历者无疑是最为宝贵的史料来源。让我们仔细聆听市直机关抗战离休干部的那些故事,感悟民族脊梁的力量,礼赞英雄主义的情怀,激荡保卫家国的热血,照亮我们继续前进的征途。
1925年,市城市管理委抗战离休干部南国兴出生在山西省洪洞县一个农民家庭,11岁第一次见到红军时,南国兴还在上小学。用他的话说,“哪儿见过和老百姓说话这么和气的军队。”1941年,在同学的介绍下,南国兴接触党组织,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他接到第一个任务——去太岳中学学习。当时,这所在烽火中诞生的学校刚成立不到一年,任务是培养县、区两级干部,“对敌斗争,劳动生产,学习文化”。据记载,从创建到结束九年半的时间里,太岳中学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办学,培养了1300多名革命干部,为党、政、军输送了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
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校长教的政治课。“我在太岳中学能坚持下来,主要是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政治教育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疯狂的敌人,太岳中学师生用武装保卫学习。学校按军队的建制编队编班,师生接受军事训练,上课都带着枪。在几次大的反“扫荡”中,师生们化整为零、分散隐蔽,和敌人周旋。“家在附近的就回家,其他人随老师转移。”南国兴清楚地记得,离日寇最近的一次,师生们躲在树林中几尺厚的树叶里,而山头上就是点起篝火、张牙舞爪的日军。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开始了疯狂“扫荡”。到1942年,平均每天都会有两块根据地被日军“扫荡”。南国兴曾不止一次看到村庄被日寇洗劫后的惨状。1943年9月,洪洞县发生油耳山惨案。由于不愿供出八路军供给部的粮食和伤病员,20名村民被日军残杀,其中就有南国兴的两个表兄。
1943年10月24日上午,南国兴突然听到韩略村方向传来枪炮声。“炮声隆隆,枪声四起,密集的手榴弹像雷声似的响个不停。一听就知道这不是日本鬼子的枪声,也不像游击队打麻雀战的枪声,而是八路军从天而降歼灭日本鬼子的鏖战声。”在自传中,南国兴这样表达自己的激动。这场仗,他等了太久!这就是八路军太岳军区十六团打响的“韩略村伏击战”。当时,十六团奉命向延安开进,抵达韩略村以南时侦察到敌情,决心伏击由临汾出发的日军汽车运输队。24日上午,由临汾方向开来的满载着日军的13辆汽车全部进入伏击圈。八路军参战的四个连队炮火齐发,经过三小时激战,除三人漏网外,敌人全部被歼。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记载,此役,八路军战士共毙敌180人,毁汽车13辆,缴获机枪3挺、步枪80余支。从缴获的敌人文件可知,被歼之敌是日军的“战地参观团”,其中少将旅团长1名、联队长6名。指挥这场战斗的,正是王近山。《解放军报》曾报道,“李云龙”并不只“活”在影视剧中,其原型之一就是开国名将王近山。
共产党员网曾刊文,1941年至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33.1万余人。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成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支持。太岳歼敌的枪声犹在耳畔。多年以后,南国兴将自己的经历集合成书。书中,南国兴的自称就是“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