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北京朝阳站地区管理办公室:以党建为引领促站城深度融合 打造朝阳站区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市重点站区管委会 2025-08-28 10:13:03
北京朝阳站是北京首座按照站城融合模式规划建设的大型交通综合枢纽。自2021年北京市重点站区管理委员会北京朝阳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履行管理服务职责以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站城融合发展的根基。通过构建“党建聚合力、融合促发展”的工作体系,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站城融合的发展优势,推动站区从单一交通枢纽向“城市会客厅”转型,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党建引领站城融合路径。
一、筑牢党建“桥头堡”:以组织融合打破壁垒,凝聚站城融合共识
站城融合的核心是打破边界、协同发力,而党建正是破解条块分割的关键抓手。朝阳站办党总支以党建协调委员会为核心,构建内外联动、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让站城融合理念从“共识”变“共为”。一是建强核心枢纽,让党建协调有主心骨。2022年,朝阳站办党总支牵头成立站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将国铁朝阳站、地铁公司、交通枢纽运营方、东风乡政府等16家单位纳入成员范围,明确每月一碰头、每季一调度、每年一总结的运行机制,形成大事共议、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工作格局,成为打破部门壁垒的“金钥匙”。二是延伸组织触角,让共建网络有覆盖面。站区办党组织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按照管委会创建“站旗红”党建品牌的部署要求,突出朝阳地区特色,打造“与朝阳同行”党建品牌,凝聚最大公约数,把党建触角延伸到站区内外各领域;主动对接朝阳区委32家委办局党组织,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主动联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院校党组织,签订“党建+智库”合作协议,为站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激活属地力量,让区域联动有凝聚力。与周边街乡党组织构建党建共抓、治理共推的联动机制;将站区办领导干部纳入东风地区站城融合领导小组,参与涉站区治理决策;联合开展“清洁站区”“平安巡逻”等志愿活动,累计组织党员志愿服务200余次,参与人数超5000人次。
二、聚焦功能“强服务”:以党建赋能提升体验,夯实站城融合基础
站城融合的落脚点是以旅客为中心,朝阳站办党总支将党建工作与站区功能提升深度融合,通过党员带头干、服务跟着需求走,让旅客感受到“走得了、走得顺、走得好”的实效。一是以“党建+安全”筑牢保障底线。联合公安、消防、医疗等单位党组织,组建党员应急先锋队,在站区设立12个党员先锋岗,实现安全隐患党员先发现、应急处置党员先到位。针对大客流风险,朝阳站办党总支牵头制定《站区应急处置预案》,每季度开展党员带头演练。二是以“党建+交通”提升出行效率。协调国铁、地铁、公交等单位党组织,聚焦换乘快、接驳顺”目标发力。实地调研30余次,优化换乘流线;协调公交集团调整2条线路发车频次,高峰时段间隔从15分钟缩至8分钟;联合出租车公司设立党员调度岗,通过实时监测客流数据调度车辆,让旅客打车等待时间从25分钟降至10分钟,实现了旅客舒心、交通畅通的双赢。三是以“党建+环境”优化站区品质。围绕“打造花园站区”目标,朝阳站办党总支联合区园林绿化局党组织开展“绿色攻坚”行动。党员带头认领绿化责任区,完成东广场、铁路沿线等7处绿化改造;在西侧桥下空间打造口袋公园,设置休憩座椅、遮阳棚,党员定期巡查维护,让旅客出站后能“坐下来歇一歇”。
三、联动发展“促融合”:以党建纽带激活动能,拓展站城融合维度
站城融合的目标是站与城共生共荣。朝阳站办党总支以党建为纽带,推动站区从交通枢纽向经济节点、文化窗口转型,让“旅客流”转化为“经济流、文化流”。一是以数字党建赋能智慧服务。推动建立党员数据监测岗,通过整合国铁、地铁客流数据,提前预判高峰时段,动态调整安检通道、引导力量。2024年国庆期间,通过数据预判及时增开2个安检通道,党员志愿者全员上岗,保障单日到发10余万人次客流平稳通行,实现“客流高峰不拥堵”。二是以党建联动带动区域经济。朝阳站办党总支与朝外街道党工委开展“朝朝合作”,在换乘大厅设置朝外商业指引屏,既激活了商圈活力,又丰富了旅客体验。联动黑、吉、辽三省驻京办党组织,举办“东北好物进朝阳”活动,逐步实现短期展销到长期合作的转化。三是以文化交流塑造站区品牌。联合中国铁道博物馆、朝阳区文旅局党组织举办“那些年·我们的铁路记忆”“带福还家”“美好时刻艺术展演”等活动;依托黑、吉、辽三省文化资源,举办“辽宁美地域文化展”,让旅客在出行中感受文化魅力。
四、锚定未来“谋长远”:以党建引领擘画蓝图,深化站城融合路径
站城融合的深入发展需要规划先行、谋定后动。朝阳站办党总支联络各方,系统推进。一是规划引领,高点站位,构建三化发展格局。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坚持先进经验本地化,持续打造开发标杆;战略定位圈层化,不断强化区域协同;规划体系系统化,夯实完善顶层设计。二是机制创新,破壁提效,构建全周期协同体系。建立统一协同治理架构,成立市站城融合领导小组,多方主体协同,形成“央地企”联动体系;建立政策突破工具箱,打破产权运营多主体壁垒。三是建立架构,五维协同,筑牢四梁八柱体系。以交通为底,提升枢纽运行效能;以服务为本,构建“产站城人”协同生态;以产业为翼,打造流量经济活力地标;以科技为先,建设数实融合智慧枢纽;以环境为基,筑牢融合发展三维底盘。最终形成可复制的管理经验,在关键领域成为全国示范,接轨国际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