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守正创新担使命 文旅融合促发展

《北京机关党建》2024年第8期 2024-11-19 09:14:34

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立足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文旅工作的政治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和产业属性,紧紧围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擦亮文旅品牌、推进重大项目、抓好提升工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新时代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持续繁荣首都舞台艺术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依托首都文化资源,围绕建设“演艺之都”、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的工作要求,聚焦四个题材、围绕四个文化,持续强化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提升精品创作压茬推进机制。完善舞台艺术创作“选题库”“剧本库”“精品库”运行机制,构建“近中远”结合的规划格局,实现主题创作有品质、重大题材创作有创新、重要节点有精品,在持续打磨提升和长期演出中打造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办好“三会三课”,定期开展政策、业务、实践等“三课”培训,常态化举办选题策划会、创作推进会、剧目推介会等“三会”,着力形成出人、出戏、出精品的良好创作环境,不断开创首都舞台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优化文旅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准确把握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服务和活动的供给匹配度。深化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挖掘利用文旅资源,建立健全市区联动配送模式,把优质公共文旅资源直送基层和市民家门口。制定文旅场所配套餐饮服务政策,满足市民多样化、特色化、便利化需求。推动鼓励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探索试点公共文化设施设备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加强绩效评估,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促进非遗的活化利用,积极拓展非遗与现代生活连接途径,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整合共享、社会利用,强化生产性保护。研究制定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政策,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与管理,推动完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加大非遗展示传播力度,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发挥非遗在国家重大文化交流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深化文化对外交流

持续发挥好市级层面入境游工作推进机制、督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聚焦境外来京游客入境、出行、住宿、游览、购物、支付等环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动解决服务提升、旅游产品、宣传推广、语言环境等问题。统筹“国内与国际”“政府与市场”,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搭建国内外演出交流荟萃、多元文化交融共享的高端演艺平台,加强乐团、演艺机构、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促成音乐创作、演出合作项目,促进行业的良性互动和交流互鉴。利用庆祝中非合作论坛、服贸会、中法文旅年等,积极开展北京文旅宣传活动。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不断丰富入境游产品,抓住当前“中国旅游热”及“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有利契机,围绕“旅游+文博”“旅游+赛事”“旅游+会展”,鼓励企业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不同人群的文化遗产、主题乐园、精品文博、“双奥之城”、商务包机等特色产品。联合国内知名目的地和入境旅行社,推出“看北京·游中国”精品线路产品。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均衡发展、协同发展、联动发展,进一步健全资源体系、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产品业态、市场监管、对外开放等领域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通过“旅游+百业”“百业+旅游”,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持续打造“漫步北京”“北京礼物”品牌。加快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围绕“三条文化带”,打造“长城人家”“运河人家”“永定人家”等民宿文化品牌。挖掘北京新型工业资源和现代制造业资源,推出新型工业旅游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发布2024版北京红色旅游地图。健全旅游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

持续规范文旅市场秩序筑牢安全底线

发挥全市假日旅游工作服务保障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坚持常态化即时调度,推动假日旅游安全服务保障效能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文旅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高标准落实好接诉即办”每月一题“旅行社管理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升旅行社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持续做好旅游景区优化淡化预约工作,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实施“京郊文旅人才发展工程”,提升京郊文旅管理和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与管理水平。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意识形态研究报告、会商研判、管控处置、教育培训、督导检查等制度机制。健全舆论引导和舆情管理机制,加强24小时全网舆情监测,健全负面舆情协同快速处置、回应机制,及时化解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