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援建感悟| 北京市直机关支援门头沟、房山区恢复重建党员干部工作心得(六)
北京市直机关工委 2024-04-09 08:57:06
编者按
年初,市直机关工委会同市委组织部,共同看望慰问市直机关支援门头沟、房山区恢复重建的党员干部,并进行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援建党员干部分享了自己的挂职感悟,纷纷表示:挂职以来与两区基层党员干部一起深入了解受灾乡镇、村情况,编制恢复重建工作计划,联络对接“市、区”两级,推动重点项目开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稳步推进,在工作中磨砺了党性、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现陆续刊发援建党员干部的工作心得,供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学习交流。 本期主人翁是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处(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处长王英杰,其挂职房山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安排我到房山区挂职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支援灾后重建工作。2023年8月29日报到后,了解到全区农田面积9.8万亩,受灾达到9.01万亩,绝收占比62.3%。设施棚室1.1万栋,受损、坍塌8700栋。灾前存塘鱼类3500吨,损减鱼类3382吨。死亡畜禽8.5万头只,全区农业因灾损失33.9亿余元。当走访受灾严重的镇乡时,感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破坏力,这一组组数据和满目疮痍的水毁现场,让我感到无比痛心和肩上沉重的压力,更激励了我勇往直前、埋头苦干的工作动力。
一是承上启下,加强对上对下工作联系。走访调研受灾乡镇,第一时间向市农业农村局主管领导汇报房山区受灾情况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思路。
二是统筹协调,精心谋划灾后农业生产。先后组织编制了《房山区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行动计划》《北京市房山区“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农业农村专项规划》《乡村振兴产业提升项目实施方案(2024-2026年)》。
三是深入调研,带着问题研究产业发展。参加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起草了《关于“谁来种地”问题的调研报告》。
四是加强联系,积极沟通争取多方支持。组织相关平原区和金融机构开展灾后重建结对帮扶。达成帮扶意向项目5个,意向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帮扶区内受灾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低息贷款3450万余元。
下一步,我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灾后恢复重建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尹力同志指示精神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高质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全力建设“六大房山”,构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产业体系。
一是聚焦市场领航,农业灾后恢复生产扎实推进。“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立足特大城市的市场优势,不断挖掘新消费需求,农业灾后恢复生产有序推进。
二是突出生态领引,农业高质量发展获得新进展。深入落实“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优化生态产品供给,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全面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三是强化科技领跑,产业自主创新达到新高度。立足农业中关村的创新优势,加快种源、技术、管理等领域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发展壮大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无人化农业和数字经济,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升。
四是加速融合领路,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格局。立足全链条的融合优势,加快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持续发展,促进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五是培育职业领军,产业强村富民形成新机制。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不断创新产业发展的组织形态,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作用,塑造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