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宣讲| 投身新时代首都发展 书写优异的司法答卷

发布人:市直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2-09-05 12:13:54 来源: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阅读次数:1 文字缩放:

为深入学习宣传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市直机关工委精心筹划,从市直机关抽调12名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基层党代表组成宣讲团开展宣讲活动。目前,宣讲员已经走进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市科协、前线杂志社等二十余家单位进行宣讲。我们选取部分宣讲员的演讲稿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党代表.jpg

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的一名法官助理,我叫陈碧玉。前不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作为基层党代表参加了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

回首五年辉煌,新时代首都发展催人奋进

在北京会议中心参会的4天,我内心始终有两种心情交织。

第一种心情,是激动、兴奋和荣幸。能够当选党代表,是组织的信任,也是一种荣誉,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大会现场,我领略了各行各业优秀代表的风采,与政法战线上的领导和优秀代表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聆听他们的体会和见解,感受新时代首都发展的脉搏。参会全程,我都特别激动,心中充满与时代共进的豪情。

第二种心情,是庄严、忐忑和敬畏。全程参与选举,行使投票权,让我倍感荣耀和自豪。行使投票权,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庄严神圣的。整个选举的过程准备充分、细节严谨,从预选到正式选举的安排、选票的形式、投票箱的设置、选举专用笔的使用,所有的程序都让我充分感受到选举过程的庄重,心中充满敬畏。

会上,蔡奇同志作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的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市过去五年各领域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的成就,旗帜鲜明提出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立意深远、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是全市未来五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五年是首都发展浓墨重彩的五年,是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持续深化的五年,是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五年,是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五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身为首都市民,我们都切身感受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更好了,绿地更多了、交通更顺畅了,就医更便捷了,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办成了一批大事、喜事、难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的庆祝活动、以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都完美展现了大党大国气魄,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还有抗疫斗争一次又一次的阶段性胜利,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全党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能够积聚的巨大能量。

对北京过去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身为首都市民,我倍感骄傲和自豪,身为党员,更是为党中央、市委领导下首都取得的成绩欢欣鼓舞。

践行法治梦想,在首都发展中展现司法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报告中对过去五年的总结,提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向前”。

身在首都政法战线,身为基层一线干警,过去五年,我也切身感受到司法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效。在强化司法责任体系建设方面,比如专业法官会议机制、类案检索机制的完善,强化了司法责任运行的监督;比如“三个规定”的出台和施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司法干预;比如法官对案件质量的终身负责,进一步推动司法责任制落地。在诉讼制度方面,进行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试点改革、民事诉讼法修改等,繁案精审、简案快审,形成了更加规范、高效的诉讼程序;通过12368司法服务热线、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等,推进了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一系列改革措施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百姓对司法的满意度不断攀升,可以说向首都人民递交了一份成果丰硕的司法答卷,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就我所在的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来说,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首都法院职能定位,从服务首都大局、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推进和部署工作。

我们以“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为目标,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不断丰富“书记访谈”“党代表工作室”等党建品牌内涵,探索将党小组建在审判团队上,筑牢忠诚担当意识,助力司法改革中的队伍建设;挖掘党支部及党小组工作亮点,“政治生日”“微信党课”等特色活动遍地开花,在规范党员教育管理、提升支部组织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促进司法职能的发挥和审判质效的提升。

2021年,我们全院受理各类案件29068件,年底结案率达到93.37%,位居全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一;我们制定出台为北京“两区”建设、“十四五”时期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稳妥审结涉“动批”疏解案件270件,涉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治理案件200余件,高效审结一批涉东城永外地区危改项目、大兴机场重点腾退项目的非诉执行案件,有效促进疏解整治工作;我们始终贯彻依法保障民生,准确适用《民法典》,妥善审理涉及教育、医疗、环境、劳动就业等民生案件,审结全市首例适用民法典打印遗嘱新规则来确定遗嘱效力的案件,不断提升司法为民水平;我们努力提升执行工作质效,加大涉民生案件执行力度,案拍比达8.47%,长期保持在全市首位,综合执行质效指标处于全市乃至全国同级法院前列。一系列举措和成绩,为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首都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服务了首都发展大局。

报告中还提到首都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在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北京法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所从事的恰好是商事审判工作,对此也深有体会。

近年来,北京法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商事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首都“两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全市法院高度重视、依法审理涉疫情商事案件,切实保障复工复产,稳定生产消费。制定了《关于推动诉讼执行全流程提速 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推广电子送达、诉讼全流程在线办理等改革举措,切实便利当事人、缩短办案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全市商事案件的实际审理用时2020年为121天,2021年压缩至105天,2022年1-3月份进一步压缩至92天。推动建立北京市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有效解决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破产网拍等机制,积极运用破产重整挽救危困企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通过不断优化诉讼全流程管理,使得商事案件立案、审判、执行更便捷、更高效、更公正,商事主体对首都的法治环境更有信心,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为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展望法治未来,谱写更加优异的司法篇章

结合报告中“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深入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要求,身为政法系统一线干警,我们要更加积极投身法治建设,确保市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绷紧“讲政治”这根弦。就像蔡奇同志在报告中强调的,我们要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树立一切工作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尤其是我们每位党员,要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这些要求并不只是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实际中。

比如我们所从事的司法审判工作,就特别需要讲政治,需要站在全力维护首都安全稳定,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角度去谋划和部署我们的工作。司法终端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反映,我们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除了案件涉及的事实本身,也会特别注重去考虑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指引,实现案件办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这也是我们讲政治的具体体现。

法官或者说法院所肩负的,不仅是根据法条规定去对案件作出裁判,我们一定程度上还肩负着法律解释和社会引导的功能。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同时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法律规定也做不到对应到社会生活的每一种具体的细微的情况,面对法律规定不那么明确或者没有直接法律依据的案件,需要我们结合案情对法律作出合理的解释,让法律规范在具体的案件中得到符合个案公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结论。特别是我们从事的商事审判工作,需要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商业市场、不断更新迭代的金融交易模式,需要我们的司法审判工作随时跟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持续在社会治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方面,去发挥我们的作用。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也可能是漫长的,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建设,贡献司法力量。

二是画好“勇担当”这张图。报告对未来五年全市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政法领域为例,报告中对持续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锻造首都政法铁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们政法一线干警来说,就要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做改革坚定的拥护者和践行者。要紧跟首都发展步伐,不断精进业务水平,提高矛盾化解能力,奋力提供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更高水平的司法服务。要以实际行动进一步优化司法环境,不断提高审判质效,更加规范审判程序,缩短审理时长,用心回应企业、社会对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需求。其实我们一直也是这么做的,只是说未来可能需要我们做得更好。

我想举一个我们实际办理的案子,让大家感受一下,我们是如何把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的。2021年,我们办理的一个合同纠纷案件,原告是北京市的一家企业,被告是天津的一家企业,双方发生纠纷的涉案金额是6000多万。在诉讼过程中,原告为保障将来判决能执行到钱,就向我们先申请了财产保全,冻结了被告这家天津市企业银行账户中的资金。但是我们在与被告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被告其实是天津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一家企业,发展前景也不错,但是因为拓展业务和受疫情影响,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而且因为在本案诉讼中账户被法院冻结了,将影响到他们的信用评估和银行贷款资质,公司的现金流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我们只是简单按部就班进行案件的审理,一审、二审甚至再审的程序走下来,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被告的资金就会一直被冻结,原告也拿不到还款,双方长时间这么僵持下去,两家企业都会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而企业一旦陷入危机,甚至濒临破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形成更多的债权债务纠纷,还会牵涉到员工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我们想能不能通过法院从中协调,尽力寻求对双方都有利的破解方法,把两家企业从危机中拉出来,也避免连锁的负面反应。于是我们反复与原被告双方沟通,与我们法院负责保全事宜的执行部门沟通,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最终,我们说服被告先筹集资金偿还部分款项,然后又想办法提供了新的担保,原告看到自己的权利有了一定保障,在我们耐心的劝导下,也同意向法院申请解除保全措施,被告在资金被解冻后,也进一步配合偿还剩余的欠款,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并履行完毕,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双赢的效果。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去为企业尽快化解矛盾、回笼资金,同时也为危机中的企业疏解困境,不仅挽救了两家企业,也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参与社会治理方面,贡献的司法力量。能够为当事人化解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这也让我们切实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三是守住“勤为民”这根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司法为民是我们的初心。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从审判作风、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下功夫,回应群众对于司法工作的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的体会就是,工作中多换位思考,多从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实大部分老百姓都是非常淳朴善良的,多给他们作一点解释工作,多考虑一点他们的权益,多从他们的角度去说一句话,可能就会收获他们的信任和感激。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三四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我刚从政工部门到办案业务部门,有一天早上,法院的接待大厅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有七八十岁的样子,我过去跟她说话,她耳朵是完全听不见的,但是看起来又特别着急。我就尝试用笔在白纸上写字,问她都有什么诉求,需要我帮忙做什么?老奶奶看到我愿意用纸笔跟她交流,着急的样子就平复了不少。就这样,我用了一个多小时,跟老太太用文字交流,解答了她关于案件执行的好多疑问。最后聊完了,其实一般我们是不会给当事人留自己私人的联系方式的,但是那天,我主动要求加了老奶奶的微信,告诉她以后有问题不用专门跑到法院来,可以在微信上用文字跟我交流。因为我确实觉得她这么大年纪,耳朵也不方便,没办法通过电话咨询,子女又不在身边,专门跑到法院来时间和精力成本太高了,也不太安全。她特别开心,使劲握着我的手,特别激动,一直点头,我给她送到大门外,看她坐上车,还一直朝我摆手,竖大拇指。后来,老奶奶又在微信上问了我一些法律问题,我都耐心给她解答。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互相问候,我时不时关心一下她的身体,她也会经常给我朋友圈转发的一些便民司法的举措点赞,我相信她的点赞是发自内心的。这样的事情在我身边还有好多,不仅是我,我的同事们遇到类似的事情也都是这样做的。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在践行司法为民。它可能并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就需要这样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细节和温情。这方面,我相信大家在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少的体会。把工作当中遇到的老百姓当成你身边的家人、朋友,像他们遇到困难、遇到问题一样去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我们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能收获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我们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坚定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足迹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蓝图已经绘就,前景正在召唤,唯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冲锋向前,才能闯出新路、不负使命;唯有发扬奋斗精神,勇于塑造变革,才能赢得主动、不负时代。让我们一起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继续保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紧迫感,努力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司法答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